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六十一章谁才是这里的主人
第(2/3)页
紫毓连晃脑袋说不相信这是生物的足迹,但是我们陆续在碑亭又找到了三只足印,前后两支居然相隔十米远。什么样的生物能有如此大的步幅和脚掌印?除了恐龙足迹化石外,好像还没听说过别的动物有如此大的步伐,但恐龙的足迹绝对不可能踩在青砖上面,大伙一时间陷入了恐慌。
我一时没有头绪,二毛的脑子却突然发热了:“大王八。”
如果是别人在这个环境里听他说这么一句,肯定是啼笑皆非的,但我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:“你是说赑屃!”
赑屃是传说中龙的儿子,相传龙生九子子子不同,赑屃是众龙子中最善于负重的一位,形态酷似实现当中的乌龟,古人都喜欢把石碑摆放在赑屃的身体上,喻意长久不动摇,赑屃在庙宇祠堂,特别是北京南京这些古迹多的地方非常常见,只不过赑屃俩字不好写,也不好记,从小二毛只叫它王八,我怎么纠正他也记不住。
他这么一提醒,我才恍然大悟,肯定是赑屃,它和背着的石碑很久以前可能就立在这个碑楼里面,可后来不知道被什么人移走了,但是巨大的石碑压在赑屃身上,让它的四肢在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不由的长出了一口气,原来是王八!
有人故意挪走了石碑,不愿留下更多的信息,那我们更必要了解清楚这里的情况了,为了加大亮度,我把一件撕破了的棉衣点着了,借着火光查找碑楼里面的线索。最后在碑楼南侧发现了一块小匾额写着“御碑楼”三个字,字写倒还不错,但扎眼的是由行书写的。
书法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篆、隶、楷、草、行,最晚出现的是行书。行书的字体流畅飘逸,是纸张改革后才形成的。我们对这处古迹年代的推断定在了南北朝时期,当时盛行的是楷书和魏碑,特别是墓葬碑文更因该是棱角分明有形状的魏碑体才对。疑点不止这一处,龙生九子的传说版本很多,我所知道最早的不过是宋朝,在唐朝以前是否有赑屃这种神兽的概念也有待考证。而且亭子这种建筑形式是佛教盛行之后的产物,年代和南北朝时间又很吻合。我让这些相互矛盾的信息搞糊涂了,两种不同的文化层相差了五六百年,不可能同时出现。
紫毓的脑子善于思考,但是发散思维远不如我,我总觉得是她看书看傻了。书法的断代她记得比我清楚,但现在看见了行书的匾额,她却一点反应都没有。我也不想多说,怕她担心,就退出了碑楼。二毛和谁也没商量就把碑楼的屋檐劈开做了一些火把,我看见的时候已经晚了。这里出现的所有物品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文物,是无价之宝,如果被柳教授知道我们这么暴殄天物的话,估计会气死的,当然这事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做了。
离开碑楼之后路更加顺畅好走了,全是青砖和条石铺设的直道,只是原来宽广高大的洞道变小了很多,几乎变成了一线天,最后隐约看到一堵大门挡在了我们的面前。走上了几阶台阶我的手摸到了门板上,木头的材质致密厚实,经过千百年的风化一点变形都没有,这和山洞的环境不无关系,但最主要的是上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笔趣阁阅读网址:m.xblqugex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