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125章 大夫郎
第(1/3)页
谢岩回家后, 没有立即去私塾上学,跟陆杨出去看戏玩了一天, 当天早早回房, 吃个小夫郎,就歇息了。
隔天开始,他要整理笔记。
在府城时, 他忙着往后面看新书, 记录的内容没整理,只挑拣了一部分给书童, 让书童抄录下来, 给乌平之寄过一回信, 到家再给他送一份笔记, 黎峰有一份一样的, 余下的, 都要谢岩自行整理。
他一般在屋里整理,和他看书的习惯一样,一页页看着, 一张张分堆。对待笔记, 他会再拿朱笔做记号, 以此把第二次的想法装到一起, 免得搞混了。
忙过一阵,他会起身活动活动,再干点别的事, 换换脑子。
答应黎峰的小卷轴, 就是这期间装裱完工的。
这次回家, 能多待一阵, 他另外找了大宣纸铺在桌上, 准备画门神像了。
门神画像是答应丁老板的事,好久了,他有空的时候,没条件画,府学学舍的桌子太小了,还是在家里画。
乌平之知道他回家了,中午常来找他,找他请教问题。
谢岩现在只解答,不发表新的意见。
他还没想明白崔老爷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,要缓一缓。
陆杨给他俩泡茶、上糕点,顺道跟乌平之说了要买马的事。
“要两匹小马,年底能买到吗?”
乌平之想了想,说:“应当可以,布料换马是常事,我爹认识几个马贩子,我回家跟他说说。”
价格早就谈过,也说明白了,公马好买,母马不好买。
陆杨是买来送给小外甥的,弟弟怀着双胎,就买两匹小马。
大马他们今年不买,年底他要给公爹迁坟,过阵子谢岩再去府城上学,他就要出去看庄子、看地,挑选佃户,这里要花销一笔。
再有搬家之事,他暂时还没问谢岩,想等着年底再问。
今年是搬不了的,现在问太着急,先就这么着。年底休沐,他们夫夫俩聊完,还要问问乌平之愿不愿意去府城上学,不然太对不住人了。
中午之外的时辰,陆杨处理些杂事,也会跟谢岩坐一起,偶尔是看看书,写写想法,大多是做针线活。
他要离开县城,以后尽孝的机会没几次了,一双棉靴,聊表心意罢了。
谢岩爱跟他说话,科举的事,陆杨多数不懂,谢岩怎么跟他说,他就怎么信。说多了,他了解的东西多了,慢慢能有来有回的说了。
学问上的事,陆杨就没办法了。正经文章太拗口,他学识浅薄,很多句子都没读明白,更遑论理解?
谢岩把崔老先生那句话说给陆杨听,“什么叫文官都是读书人,读书人喜欢好文章?听起来是这个理,好像说了句废话。”
陆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,可以解释为人都有偏好,一样人有一样喜好。比如他爱财,谢岩爱读书。
以此来说,科举场上的另一现象就有了解释。为什么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,会去打听主考官的喜好?还不是想投其所好?
两人聊几句,没聊明白。
这天,俗话书斋的金老板送来三篇举人文章,据说是中试文章。
谢岩拿来研读一番,又去拜访了几位恩师。
乡试的考法他都知道,今天过来,是想聊一聊三场考试的文体。
第三场的策问,是他现在主要钻研的部分。这是从前很少接触的文体,他看见的大多都是经义文章。
一如他之前说过的那样,科举场上,同一题目,能出上千、上万张卷子,一张是如此答、两张是如此答,接连翻阅,全是这样答题,考官都看不下去,又何谈取中?
他的想法是,要么新,要么奇。一门心思专注这两样,又容易走偏,或是与命题不搭,或是太过离奇,文字偏锋。
谢岩对此做出了标注,能切题则新,能透题则奇。
要从题上或是题脉上找,不求题外、书外去找。
读同样的书,作同样的题,有同样的格式和惯性思维,他应如何去作文,才能夺考官之心?
谢岩很小的时候,就爱与文字对话,去思考另一种可能,去想为什么不那样、为什么不可以这样,多年下来,对于文章是否新奇,已经可以自行判断。
但做到这一点,还不够。
几位恩师都是举人,考过试,有诸多同窗可以交流,当教官以后,常年接触,对科举一道,比谢岩了解深刻。
常言都说读书人,把书读好最重要。
他们平常教学生,也是以读书作文为主。
谢岩上门请教,问读书作文之外的东西,他们就再跟谢岩聊一聊旁的事。
谢岩已经知道考官会疲劳,会看腻文章,那么考生会不会累,会不会疲乏呢?
文思有限,一篇文章能写好,第二篇还能写好吗?连着七篇,都能写好吗?
如何分配精力就是一个问题。
最好的放在第一篇,次之的放在第三篇,再次的放在第二篇,余下也是如此交替作文。这样分配是取巧,将微小的细节抓住,为前程攒一分力。
除此之外,还需要钻研什么?
要不要让文章圆滑一些、功利一些?
这个问题的答案,先生们都不能给出准确说法,都是模棱两可的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笔趣阁阅读网址:m.xblqugex.cc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